陌上人如玉
公子世无双

心理学了没?

(感谢熊猫书院11班糖衣提供思维导图)

快速复习

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·津巴多(Philip Zimbardo)曾主导实施了一个著名心理学实验——“斯坦福监狱实验”。他挑选了24位成熟、情绪稳定、正常、聪明的斯坦福大学的男学生,随机分为两组,扮演囚犯和狱卒,但由于 “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和人格表现真的变成囚犯或狱卒,完全无法区分角色与自我”,
实验被迫提前终止。这就是所谓“社会影响”的威力所在,社会影响领域的心理学者通常对外在环境给予充分关注,认为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,甚至有些影响,是决定性的。而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,往往容易归因于他人的个人特质,忽略情境和文化的力量,这是社会心理学要提醒我们注意的。

我们要介绍的,是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,出生于1949年的美国,也是本书中出现的最年轻的学者。他就是罗伯特·斯滕伯格,这位心理学家在认知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、性别心理学等领域都做出了贡献,是个有故事的心理学家,因此我们把他单独拿出来说一说。

斯滕伯格在学生时代曾患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,求学过程极其坎坷,上大学时,心理系教授建议他不要主修心理学,因为基础心理学的课程,斯滕伯特都只能60分飘过。但这并不能阻止斯滕伯特成为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家。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智力不足所致,而是由于大多数测验形式无法评估出自己的真正能力(还记得上一个卡片的内容吗,斯滕伯格显然是一个擅于外在归因的乐观者)。而且,他本人于1975年拿到了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。

他自己的经历让他开始思索智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,继而提出了“智力三元论”,他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有三种:逻辑分析、创意整合、适应环境。逻辑分析就是传统教育所看重的能力,如果要取得好的考试成绩,良好的记忆和分析能力非常重要;创意整合则是指人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,能够重组旧有知识,提出新思路的能力;适应环境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能力,我们说的“街头智慧”就属于这种能力。将创造力与生活智慧纳入智力之中,是斯滕伯格的独特之处。

斯滕伯格这个人似乎对“三”情有独钟,他创造了许多三元理论,我们都知道三角形很稳固,很简洁,同时三条边也有相互作用的关系,这可能是他偏爱“三”的理由吧。斯滕伯格将亲密关系也用三个基本要素来概括,分别是激情、亲密、承诺。只有激情的是迷恋,一见钟情或一夜情多属于此;只有亲密的是喜欢,能够交心的好朋友则是如此;而只有承诺的是空洞之爱,常见为结婚而结婚的关系。如在关系中没有任何爱情元素,那么这段关系就不是情感关系,称为“无爱”,例如同事,或者点头之交。

我不跟你一般见识

没有人没有愤怒过。愤怒通常是因为某人越过了你忍受的界限,让你产生一种受到威胁、伤害的感觉,通过把愤怒表现出来,能吓退那些越界的人,降低不利于我们生存的风险,这是愤怒最原始的机制,它不仅没错,而且是帮助人类在地球上活跃至今的一大利器。

我们常劝生气的人说:“别上火,对身体不好。”愤怒确实会产生一连串看似有害的生理反应,但其实压抑愤怒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大过于愤怒,压抑自己的愤怒让人更容易患上大小病症,愤怒本身反而还没这么大的破坏力。

面对愤怒,我们怎么处理这种情绪呢,文明社会提倡的是“宽恕”。宽恕其实包括“面对”“接受”“处理”和“放下”四个步骤,但其中,“面对”与“接受”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。要处理愤怒,放下愤怒,完成宽恕,首先我们要认清,愤怒是存在的,哪怕有时我们厌恶它,但同时我们需要它。因为愤怒让人感到自己是对的,所以有权力去责怪对方。

其次,当面临一些不能宽恕的情况时,我们可以选择宣泄。无论用哪一种方式,只要安全,同时能让你自己好受一些,哪怕让你觉得自己疯了,或对自己的狂暴感到惊讶,都没关系。一般来说,可以在白纸上随意涂鸦来宣泄,如果你觉得这样太做作,你也可以疯狂撕书撕报纸、在床上殴打枕头,反正别让自己受伤。在这个时候,你会体会到,愤怒其实并非由表面的事件造成,关键是我们内心陈年的怨恨,这些事件不过是根导火索。

所以宽恕与其说是一种美德,不如说是个决定。如果促成决定的理由够清楚,优缺点被充分考虑,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帮助——无论最后的决定是要继续憎恨或尝试原谅。

如果你决定原谅,那么学习宽恕有简单的五个步骤:

1.    如实回忆发生了什么,不要加上情绪或评价,客观地还原事件现场,假装你在拍纪录片;

2.    运用同理心,思考为什么对方会这样做;

3.    回想从前你伤害别人的经历,而对方选择原谅了你的时候,那种松了口气和感激的心情;

4.    宣布自己决定原谅对方,并记下来或告诉朋友,也可以给对方发一条消息——总之要用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,自己心里说原谅不算;

5.    原谅不代表忘记,这件事的记忆被大脑记录下来,但回想时避免加入报复的情绪。

希望看到这里的大家,都能和自己的愤怒好好相处。

智商与情商的奥妙

智商(IQ)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,这个概念的起源很单纯——法国政府委托心理学家们筛选出能力较差的儿童,那么,用数值来表明人的聪明水平是再直观不过了。不过,说来简单做起难,经过100多年的努力,并借由统计学与心理测验学的技术,心理学家才发展出几套为多数学者接受的,具有公信力的智力测验方法。但这些测试仍无法测量艺术、体育等才能,或社交技巧、情绪管理等能力,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虽然IQ常为人津津乐道,但除了司法精神鉴定、身心障碍鉴定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以外,对寻常人来说,IQ的参考价值并不大。首先是因为IQ测试的得分会受到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,具有一定的波动性;其次,IQ对于“学业表现”或“职业成就”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。

除了智力以外,自制力才是必备本领。在心理学中,自制力有一个专有名词——“延迟满足”的能力,就是暂时抗拒诱惑,先苦后甜的能力。一项心理学实验中,实验人员给孩子们一块糖,并告诉他们,如果他们能等上一小时再吃,那就能得到两块糖。经过几年的追踪,那些能等的孩子,不仅成绩表现更好,适应能力也更强。也就是说,“延迟满足”能力强的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。所以,父母的有求必应,绝不是好的教育方式。

这也适用于我们成年人,网络时代中其最重要的负面效应,或许就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太快被满足,第一时间的新闻,必须马上回复的消息,想买什么马上就上网买好……一旦习惯网络快速的回馈机制,现实社会就会显得步调缓慢且难以控制,令人无法忍受。

说回教育,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力发展形态,因此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传统的教育方式。理想情况下,义务教育的功能应该是发掘个体长处,如果有完善的筛选与分类机制,就能让多数人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和发展。

同样的,高IQ仅代表在学习速度和效率上占有优势,并不保证将来能取得较高成就。事实上,高IQ低成就的案例比比皆是。自以为聪明的人,如果缺乏毅力,那么在面对困境时,很容易自我怀疑、直接放弃。因此不管经济或科技如何变化,探索自己的长处,将自己置于正确的跑道上,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

说完智商,我们再说说情商,1995年,美国心理学者丹尼尔·戈尔曼的《情商》一书问世后,情商(EQ)这个新名词开始广为流传。有别于IQEQ是涉及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。戈尔曼还提出:IQ在某种程度上较难改变,EQ却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显著提高。

然而遗憾的是,虽然我们说“三分做事,七分做人”,但研究显示高EQ与成就的关联性同样不大,甚至还有调查结果表明,监狱罪犯的EQ不亚于一般人。

因此只看重IQEQ,显然都并不是明智之举。我们还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用理智的头脑和善良的心去做每一个选择。

 

出生于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罗芙托斯对记忆的可靠性就很不以为然。她曾对案件目击证人证词的可信度非常感兴趣,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,目击者的视觉回忆很容易受到影响,即使是警方侦查提问用词上的细微差异,也可能导致目击者记忆结果的不同,甚至能回忆出原本不存在的细节。同时,压力与恐惧也会影响人类处理信息的精确性。

为了进一步证实记忆的真实性,1995年,罗芙托斯做了一个名为 “迷失商场”的实验。她首先向实验参与者的家属要来参与者童年经历的资料,然后选三件真事,再捏造一件小时候独自在商场迷路的事,制作一份记录童年发生事件的清单,请参与者根据这份清单尽可能地回忆当年的细节,如果真的记不起来可以如实回答。结果发现,有四分之一的参与者回想起了自己在商场迷路的细节。这个实验之所以有名,是因为罗芙托斯证明了,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,人们就可以建构出不存在的记忆。而作为建构式记忆的权威人物,罗芙托斯常以专家证人的角色参与法律程序,为许多诉讼案件的公正性做出了可靠的支持。

行为主义是另一个心理学流派,它虽然与精神分析产生的时间相近,但由于对人类心理的观点南辕北辙,直到20世纪末才有心理学家尝试整合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学派,鼓励两种观点进行对话。早期行为主义关注的是可被客观记录与观察的外显行为背后的原理,这些原理全部由动物实验而来,“完全是一门客观实验性的自然科学,目标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及控制”。因此,早期的行为主义(又称为“激进行为主义者”)流派认为后天学习的影响远胜于先天遗传特性,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嗤之以鼻,甚至将意识称为不知所云的“黑盒子”。

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(不是福尔摩斯的那位伙伴)甚至宣称: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……从中随机选出一个,我保证能将其训练成任何类型的人物——医生、律师、艺术家、商人、乞丐或盗贼,而不用考虑他的天赋、倾向、能力……”如果精神分析可称为心理决定论,那么行为主义就是环境决定论。

全世界都无法阻止我快乐

什么是快乐?我们会觉得经济能力与物质条件是快乐的基础之一,不过也有心理学家对印度加尔各答贫民窟的一群性工作者进行研究,这个群体迫于生计出卖身体,生活贫穷而混乱。按照我们的想象,这群人应该是非常不快乐的,但通过12项生活满意度指标评估,心理学家却发现他们对生活满意多于不满意。虽然满意度比不上大学生,但倒也并非那么令人唏嘘同情。看起来,快乐虽有一定结构性基础,却更接近某种主观感受。

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积极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:

H(快乐)=S(快乐起始点)+C(生活条件)+V(自发性活动)

快乐起始点(Set Point)是由基因决定的,指的是每个人天生能感受到的快乐程度。据估计,快乐起始点的影响力高达40%,也就是说你近一半的快乐程度是先天决定的。

生活条件(Conditions of Life)的影响力大约是20%,生活条件包括人的种族、外貌、职业、经济能力、居住环境等,这一项我们最熟悉,所以我们投入了相当多精力在改善生活条件上,但无论是赚更多钱,刻意保持美貌,还是接受高等教育,都不保证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。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:物质欲望越高的人越不快乐,心理健康甚至可能比身体健康更重要,而教育程度与快乐毫无关系。虽然现状如此,但我们也应该尽量减少待在对我们有负面作用的情景里的时间。

最后一项,生命中我们为自己安排的活动(Voluntary
Activities
),影响力可达40%,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由我们的自由意志决定。想想你最喜欢做的那些事情,是不是充满了愉悦感呢?

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推荐了哪些让人快乐的活动。首先,快乐是分不同层次的。“愉悦”有较多的感官情绪成分,“满足感”则是一种较为持久且稳定的高层次快乐。而“心流”这种物我两忘的高峰体验,能带给人们最深层次的满足感。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,可以出现在任何活动中,但这些活动必须满足这几个条件:

1.    需要技术且具有挑战性;

2.    全身心投入;

3.    立即获得回馈;

4.    有自我控制感;

5.    自我感消失;

6.     时间停止。

弗洛伊德也提出了很多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,例如:

1.    冰山理论:我们所了解的自己像浮在海平面上的部分冰山(意识),不熟悉甚至可能一无所知的自己,是掩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(潜意识)。潜意识是我们想逃避的部分,对人的影响大于意识;而幼儿期的经验大多进入潜意识被储存起来,所以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十分重视童年时期的经验。

2.    人格理论:人格包括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部分。本我是最早发展也是最原始的部分,由本能驱动,不在乎外界环境,求乐避苦;自我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环境可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求,以及调节本我与自我的冲突;超我代表内心的道德良知。

3.    俄狄浦斯情结:也称为恋母情结。幼年期的男性不自觉会对母亲产生爱慕之情,并嫉妒仇视父亲。若在人格发展中未消除这种情结,他将对具有权威形象的人物怀有敌意。

 

什么是心理学

  • 1.    解读信息时,应通过逻辑思维去判断,尽可能客观地评估来源的可靠性。
  • 2.    人的生理与心理密不可分,相互影响;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。
  • 3.    心理学实验要成功实施,就要严格遵守实验法则,控制其他变量,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影响结果,以验证其中的因果关系。
  • 4.    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框架,让我们了解“人性”,并通过可操作性的原理,解决人生各种问题。

漫步心理学博物馆(上)

  • 1.    1879年,德国出现第一个心理学专门实验室,心理学逐渐成为独立学科。
  • 2.    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是“个案研究法”,注重潜意识,认为所有行为都有丰富的内涵。
  • 3.   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,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与控制。
  • 4.    人本主义关注人本身,相信生命会朝有意义的方向发展,目标是释放个体潜能。

漫步心理学博物馆(下)

  • 1.    认知流派将人类意识模拟为信息处理系统,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人类如何学习、组织、储存与运用信息的学问。
  • 2.    社会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,有时会放大人性黑暗面,让普通人做出疯狂的行为。
  • 3.   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乐观的思考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。
  • 4.    斯滕伯格认为智力、亲密关系都可以用“三元论”概括描述。

心理学的妙用

  • 1.    高智商与高情商,与成就并不直接相关,不需要太执着于这两个概念。
  • 2.    高质量的沟通往往是双向的,清楚适当地表达自我,并加入同理心,会让沟
  • 3.    通更加顺畅。
  • 4.    以安全的方式将愤怒宣泄出来,对处理愤怒很有帮助。
  • 5.    快乐方程式:H(快乐)=S(先天的快乐起始点)+C(生活条件)+V(自发性活动)
  • 6.    提升自信的关键,是把握每次自我怀疑的时刻,并将其作为练习机会。

了解心理病

  • 1.    抑郁症的成因有心理与生理两类,依靠药物能快速缓解症状,但防止复发则需要心理治疗。
  • 2.    恐慌症会出现强烈的生理不适,并伴随强烈的恐惧感;强迫症无法克制的重复,主要也是由于恐惧。
  • 3.    精神分裂的“正性症状”指患者有一般人没有的幻觉与妄想;“负性症状”则是缺乏一般人都有的表现,对外在刺激反应迟钝等。
  • 4.    失智症即是“老年痴呆症”,是一种脑部疾病,目前还无法被治愈。
  • 5.    提升睡眠质量的法则是“规律”与“弹性”;赤子之心是压力的天敌,功利主义是压力的好伴侣。

 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陌上寒 » 心理学了没?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微信扫一扫

支付宝扫一扫